金杯理論的核心概念

金杯理論的核心概念

【金杯理論的核心概念】

金杯理論背後有很多觀念,包含濃度、萃取率、以及調整方向。

所以它是一種指引,裡面的數字是有範圍的,是變動的。

符合金杯容易好喝,但不代表絕對好喝。

很多咖啡問題,都算「假兩難推理」,中間有很多選項,不必二選一,那就不用堅持要選一個。

在低萃取率下,不難沖出符合風味描述的咖啡,以風味的角度來看,低萃取不是問題。

萃取率提高,主要是能讓咖啡從高溫到低溫,都能維持風味與口感的表現,就好像去外面用餐,料給得實在,最少吃得滿足,但口味就看個人。


2

█ 萃取率

金杯理論有很多數字,其中最重要的是——萃取率。

咖啡豆中大約有 30% 的可溶性物質。

不同物質會帶來不同感受。

金杯給的指引是:萃取率 18~22% 的範圍。

也就是從 30% 裡面抓大約 20% 的物質,算是有足了。

用這個角度來看,會比較好理解金杯的概念,但是否要照做,沒有一定。

因為現在咖啡豆水準提高,超越 22% 的萃取率,也許更能發揮。

而當沖煮條件有限,沒有理想的水質跟咖啡豆,低於 18% 的萃取,才是明智選擇。

3

█ 粉水比

參考金杯理論圖表,會得到適合的粉水比在 1:14~1:20 這個範圍。

如果是手沖的話,咖啡粉會吸收大約 1:2 的水。

所以實際沖煮時,手沖最少要 1:17 比較容易達到。

跟常見的手沖參數對照,這裡就會有出入。

但如果用杯測來看,就很稀鬆平常。

杯測是用 1:18 左右的粉水比,細研磨(20 目篩網通過率 75%)浸泡 4 分鐘。

假設手上咖啡豆,經杯測系統檢驗是好喝的,照理來說,手沖到 1:18 也不會有問題。

因為通常手沖用的時間不超過 3 分鐘。

4

█ 均勻

均勻是金杯沒有強調的關鍵,卻是金杯好喝的前提。

所謂的均勻是要讓粉層全面等效吃水。

不過看起來均勻的沖法,不一定能沖得均勻。

例如手沖繞圈,看起來能讓咖啡粉都吃到水,但如果繞圈時水流忽大忽小,或者繞圈速度很慢,都很難使粉層能同時受到等效的擾動。

多數情況下,手沖需要學的不是繞圈,而是如何從單點注水,掌握酸甜與風味的變化,學會之後,就能看懂各種招式變化了。


至於需不需要買測試儀器,就看有沒有要針對沖法最佳化,或者驗證沖煮框架。

例如有些人會嘗試各種手沖法,就可以看哪個手法,萃取率比較高,味道有沒有提升。

而萃取率就是一種測試結果,方便交流。

就像一個局裡面,大家聊做過的人格測驗,只有自己沒做,就比較難加入討論。

手上沒有萃取率,要抓咖啡問題,就會多一個瞎子摸象的變因。





上一頁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