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悶蒸搖晃濾杯的效果】
在悶蒸浸潤後,與沖煮最後一段,有些人會圓周搖晃濾杯,加快流速。
近年來也有連鎖店,在悶蒸浸潤後,採用這個手法,但是沖煮結束時倒沒有。
今天就單純試看看,悶蒸浸潤搖晃的效果如何。
█ 測試參數
水溫 96 度
10g 咖啡粉
用 5 秒浸潤 30g 水
測試組約 3 秒搖晃 5 圈
等待到總時間 00:30
用同樣注水速度,注水到 1:18
█ 測試結果
控制組:總時間 1:31 / 萃取率 18.1%
悶蒸浸潤後搖晃濾杯:總時間 1:31 / 萃取率 20.5%
█ 品嚐表現
控制組:中等平直紅柚酸質、橙花、中等楓糖甜、圓潤低澀感。
拍打粉杯三下:明亮中等柳橙酸質、茉莉、中等甜感、紅茶餘韻、喝完出現中等茶澀感。
█ 觀察
悶蒸浸潤後搖晃濾杯,隨著第一次注水,會發現前段流速變快,但是到後面又變很慢。
不搖晃濾杯,整體流速比較平穩。
█ 想法
搖晃濾杯,會促進細粉留在濾紙上,所以後面流速慢是正常的,但前段快,可能是為什麼呢?
根據 Jonathan Gagné 的說法,悶蒸浸潤時,乾溼之間的咖啡粉,容易產生通道,從溼咖啡粉通過。而搖晃濾杯產生的離心力,可以讓咖啡粉充分浸溼,也就能避免通道。
當然這說法是簡化過的,詳細可以搜尋 “Why Spin the Slurry?” 文章參閱。
接著是腦洞部分:
從測試結果來看,搖晃過後,萃取率確實有增加,代表整體萃取時,粉層是比較均勻的。
但以喝到會澀感較多,還有正式注水時,流速前快後慢來看,是不是搖晃的時候,離心力也有可能造成通道呢?畢竟咖啡粉大小,不會完全相同,所以質量比較大的顆粒,甩到外面去,而這顆粒大小差異,形成的間隙,會不會又產生通道?
也有可能是,搖晃的力道,不容易做到均等,所以搖晃過後,粉層分佈有厚有薄。
雖然隨著沖煮擾動,大小顆粒會重新混合,且細粉拿回流速主導權,所以通道會減少,但搖晃如何控制,可能很依賴經驗。
█ 結論
使用搖晃濾杯的手法,能得到酸質明亮、風味明確的咖啡,口感喜好就因人而異。
如果手沖味道很平,也許可以嘗試這個方法。
從沖煮偏好來看,像 James Hoffman / Scott Rao / Matt Perger 等人都推崇這個做法。再對照他們使用細口壺、繞圈為主、注水高度幾乎不變,且網路上能找到的注水流速,大概在 5~8 g/s 的範圍。
像這樣擾動較小,浸泡較多的沖法,搭配搖晃濾杯,的確更好做層次感。
如果是連鎖店,比起練水流,晃濾杯學習效率應比較高,搭配手沖花灑來用,效果可能更好。
至於練水流跟練晃濾杯,哪個比較適合自己,就得實際操作看看囉!
█ 備註
測試數據無任何統計學意義,僅供參考。
沖煮參數未能盡如人意,以自行調整測試結果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