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杯四部曲

金杯四部曲

又來跟大家聊聊金杯理論-
<金杯四部曲>
古有云:
抽刀斷水水更流
一袋米要扛幾樓
足見手沖斷水的重要性,
沒斷好勉強叫多重悶蒸,
斷得好那可是神羅天征。

所謂斷水就是在沖煮時先暫停注水,讓濾杯咖啡液下降之後,再進行注水。
最顯而易見的效果就是能延長萃取時間,且在同樣的注水方法下,多斷水一次,萃取率常常就多一兩個百分比,對於達成金杯萃取率,扮演相當份量的手法。
只是說斷水效果雖然顯而易見,但是何時斷?斷多久?注水又應怎麼控制?就需要花時間研究了。
從何研究呢?從不斷水一路增加斷水次數,就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。
如果說前面幾篇的參數調整到位:使用適合的磨豆機、足夠細的刻度、夠高的水粉比,其實不斷水來沖到一分半以上的總時間,也是能達到金杯的萃取率,只是喝起來常常酸質與風味有,卻可能伴隨著鹹味,或者醇厚度不高,這就是斷水斷得好能改善的地方了。
至於使用不適合的磨豆機?只好反過來,一分半以內沖完即可。

理論上不斷水法持續注水翻攪,應該可以讓萃取率比較高,可是為什麼不但萃取率未必高,還更容易出現負面風味呢?
不斷水的做法持續翻攪咖啡粉,讓咖啡粉來不及形成過濾層,所以咖啡液會從粉層密度較低的地方穿過去,造成鹹、苦味與醇厚度低、澀感等負面感受。
反過來看,斷水主要的效果在於,「吸夠多水」的咖啡粉會跟著下沉,形成過濾層,讓後續的注水,是翻攪較多比例「沒吸夠水」的咖啡粉,藉由斷水的動作,便能讓萃取的均勻度提升,當均勻度提升,就不易產生負面風味。
所以從這個角度看,就比較容易判斷斷水多久,可以觀察濾杯出咖啡液的流速形成水滴狀時,代表過濾層已大致完成,而如果斷水到濾杯裡的咖啡液流乾,少了液體緩衝,後面注水時要只帶起「沒吸夠水」的咖啡粉會比較難一點,這也是為什麼坊間常說斷水流乾會容易有澀感的很大原因。

至於何時斷水,可以用濾杯裡的液面高低來判斷,這也是手沖最個人化的地方,依自己沖出來的喜好去調整即可,如果沒有概念的話,就先從濾杯一半高度試起,並紀錄每次注水量,當然也可以反過來,先設定每次的注水量,最後都由沖煮出來的喜好來調整。
討論到這裡,濾杯的挑選其實也就不言自明。
流速順暢的濾杯更容易把吸夠水的咖啡粉帶下去,而流速慢的濾杯帶粉下去的速度較慢,也因為水流只要大一點就會讓水位滿出來,比較難去做充分地翻攪,這也是為什麼Caffeine Stone選用流速快的濾杯,讓萃取的均勻度能用沖煮掌控。
使用流速順暢的濾杯,大約斷水兩次,可以兼具平衡感與萃取率,沖到22%以上的萃取率也不是難事,想要快速體驗上述內容,可以挑戰沖兩杯接近總時間的咖啡,一個不斷水,一個斷水兩次,相信就會對斷水的效果很有感囉!
Roaster JF x
📷 @eric_chiu1101



上一頁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