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同支咖啡在家煮差很多?】
為什麼同樣豆子,在咖啡店喝到的,在家煮起來會不同呢?
這個問題,作為咖啡工作者,比誰都更想知道,畢竟只有休假日,才有時間好好喝一杯咖啡,要是不用出門,在家就能還原咖啡風味,豈不美哉?
█ 環境
目前已經有科學實驗,探討燈光與環境音,對飲食的影響。
明亮與昏暗的環境,品嚐的味道,差異相當明顯,如果環境差異很大,喝到的咖啡,味道自然大相逕庭。
還好現在有很多燈具,可以自由調整明暗,以及色溫。不過就經驗來看,在採光好的環境,咖啡味道最宜人。
在吵雜環境中,對味道的感知會下降,有背景音樂下,甜感容易放大。當然家中不一定能複製,同樣的音響設備,而且音響的擺設,其實也有學問,例如高音有指向性,如果偏離耳朵太遠,高音就會衰退很多,聽感會差異很大,連帶干擾咖啡品嚐。
還好現在耳機很普遍,如果還有降噪功能,也許在家喝咖啡,這方面的可控性還更高。
還有咖啡店空調,配合不斷發熱的機器,以及人來人往,通常都會把空間溼度,降到比較低。如果家中溼度較高,也會影響香氣物質的揮發。
適時除溼,對咖啡品嚐也會有很大改善。
█ 設備
坦白說,家用咖啡設備,只要懂得挑選,跟商用等級,味道差異已經不大,主要差在穩定度、再現性而已。
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喝到喜歡的咖啡後,提供預算請咖啡師建議,直接複製貼上搬回家就好。
可惜人性往往不是如此,通常會加上自己想法,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。結果煮不出來,急急復急急,一問三不知。不聞機器聲,唯聞闆嘆息。
還有咖啡杯具,對味道的影響也很大,就像品茶、品酒一樣,品咖啡,也要講究杯量、杯型。
用小杯品嚐咖啡,往往能喝到更多細緻風味。
█ 經驗
器材什麼時候要保養、耗材什麼時候要換、天氣變化要怎麼調整,這些問題,通常都要經驗累積,才有方向。
咖啡參數怎麼調整,哪個細節不能疏忽,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釐清。
隔行如隔山,每次自己看別人泡茶,信手拈來,輕鬆自如,不用秤、不用計時,味道就是有模有樣。
當然這背後,可能是半輩子的時間,都花在上面,所以身體自然內化,游刃有餘。
與其想一步登天,不如慢慢品味過程,從中汲取經驗,反而能得到更多。
現在在家煮咖啡,學習資源跟器材,比以前多很多,學習門檻固然降低了,但要全部試過,反而變更難。
能複製的地方複製,不能複製,就直接問替代方案,如果都找不到替代品,也不用急,搞不好適合產品很快就會面世!